0 Comments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道独特而复杂的风景线。去年的寒假,我有幸成为家中小朋友的临时“教师”,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教与学的双重挑战。在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成人的思维模式与孩子的认知世界之间存在一道隐形的鸿沟,跨越这道鸿沟,需要我们放下成人的成见,换位思考,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学习过程。

作为一个中年老父亲,这两年我也开始了全新的辅导带娃生活。从去年寒假开始不上课的日子里有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陪娃学习斑马思维和斑马英语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见证了少爷独特的思考和创造力,也让我自己对教学授课知识传递这件事情有了诸多的观察和思考。我逐渐认识到,与孩子相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重塑。

在陪伴少爷经历的学习旅程中,课程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以认识钟表为例,成人的教学方法往往直接、简洁:时针、分针、秒针,一切似乎井然有序。然而,线上的课程设计却巧妙地运用了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习惯。他们用“高瘦瘦”来形容时针,用“矮胖胖”来描述分针,这样的形容词不仅生动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和记忆。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在这样的教学法下变得直观而易懂。

这种教学方式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教育理念——换位思考。作为家长或教师,我们在传授知识时往往忽略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全新的、陌生的,甚至是困惑的。我想这也是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容易崩溃的原因之一吧!

因此,能够放下成人的框架,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解释世界,深刻的同理心和洞察力,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作为一名培训师,我深知专业知识、教学技巧和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性。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培训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维度。然而,通过过往多次线下课程的教学,对孩子的辅导,我更加认识到,这些能力的发挥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起始很多时候成人学习过程和孩子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当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具备同理心,才能真正地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点,从而引导他们高效、快乐地学习。

在教学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化,更是对方法的革新。换位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技巧,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儿童之心,辅导他们健康成长。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流。作为家长或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成人的成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耳朵去听声音,用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潜能,引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对于我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经验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作为一名培训师,我习惯了用专业术语和理论来讲解知识点,期望学员们能够迅速掌握和应用。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成年人,在学习新知识时也可能会遇到困惑和障碍。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换位思考和同理心融入我的教学中,如何用更加贴近学员实际的方式去传达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我相信,无论是辅导孩子还是培训成人,真正的教育都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通过放下成见,换位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员的需求,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去传递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这是我作为一个中年老父亲和培训师的深刻体会,也是我在教育路上不断追求的目标。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流。作为家长或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成人的成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耳朵去听声音,用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潜能,引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