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寻找各种方式来提升自我,无论是学习新的技能还是改善生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竞赛和打卡成为了两种极具影响力的工具。它们不仅能够激励我们追求卓越,还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和维持良好的习惯。以下便是我个人经历中对竞赛和打卡意义的深刻体会。
随着群友们一波又一波地分享他们每天在多邻国的学习成果,我也决定试一试,反正大量的时间闲着也是闲着。今年年初,我开始尝试在多邻国上学习外语,选择了最简单的那一级开始,没想到这种游戏化的设计重新点燃了对英语的热情。那些曾经荒废的英语知识被一点点地捡拾起来,经过差不多2个多月的尝试,稍微有了那么一点点进步,日渐复苏的语言已经让我开始能够与少爷进行日常对话了,少爷在斑马AI课上学习学前英语。
其中感受最明显的是每天没事儿的时候就会刷一个单元,然后看着分数和排名的增加,会促使我进一步继续刷下去,特别是到了周五或周六的时候,看到又有谁超过的时候,那种该死的胜负欲会让人有意愿在继续坚持那没一小会儿,正是这种坚持一小会儿的感觉,得以让这件持续下去。
自去年元旦起,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借助Apple Watch的帮助,我努力达成每日的运动目标,并开始注意饮食。上个月,我加入了YaoYao组织的跳绳挑战赛,目标是每月累计跳跃40,000次。这个小竞赛为我带来了额外的动力,使我能坚持不懈地进行锻炼。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的体重减轻了约14斤。
参加完这个竞赛之后,开始让我意识到有这件事情的存在,比如在番茄钟间隙大概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就可以跳600个左右,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一天的目标很容易就达成了。现在再回过头看这件事情,起始并没有让我额外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都没有耽误我任何重要的事项,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同时也让我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另外一件让我对这种目标设定和打卡的驱动感受极为强烈的是我差不多用了四天时间录制了一套线上课程,并且成功交付给了企业。上周,我有几天空闲时间没有课程安排,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挑战:录制一套30节的课程,每节课时长10至15分钟。在明确的强力目标驱动下,出乎意料地,我完成了这一挑战。这个过程中,打卡起到了关键作用。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我就迅速打上勾确认,这样的即时反馈给了我巨大的满足感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配合我娴熟和强大的Excel技能,我设计了一个可视化的进度管理工具,我能够随时看到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整体进度,通过这种进度提醒一方面能够告诉我现在到了哪里,还需要走多久才能到达终点,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够让我看到前面的累计的产出,对信心的提升和意愿的加强非常有帮助,让我在放弃和继续的徘徊中最终选择了继续。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竞赛和打卡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它们是我们自我提升旅程中的助推器。竞赛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而打卡则帮助我们跟踪进度,确保我们在构建新习惯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两者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既充满挑战又可持续的方式来实现个人成长和改变生活。
这种“打卡”行为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原因。它利用了一致性原则,即人们倾向于与先前的行为保持一致。一旦开始打卡,就相当于设定了一个预期,我们天生就想要保持这种一致性,于是每天都去打卡,实现所谓的“闭环”。
其次,打卡满足了人们对即时反馈的心理需求。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并立即打卡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产生快感,这种感觉鼓励我们继续前进。
这种心理机制告诉我们,通过将大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小目标,并逐一实现它们,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坚持下去。每一次打卡都是对自己的正面肯定,让我们感受到进步和成就,从而更有动力继续前行。
从福格模型来解释这件事情,好像也是合理的。我们每个人都像守着一扇由内而外打开的大门,在打开这扇门的过程中,除了内在动机/个人能力之外,外部触发器的加持也同样甚至更重要。无论是学习外语、锻炼身体还是任何其他的目标追求,竞赛和打卡都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衡量标准,同时通过这种外部触发器的不断提醒,让我们能够持续的坚持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无意义的坚持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目的,也更加充实。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不仅提升了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了坚持与努力的真正价值,提升信心,同时过程中会伴随着能力的提升,激发更强烈的兴趣,从而让动机变得更加的真实稳固。